何金波教授与实验室成员及合作者于临床心理学权威期刊Body Image发表合作研究成果

近日,何金波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与实验室成员洪迪楠(已毕业研究生)、唐婵媛(已毕业研究生)、崔舒淇(研究助理,博士生)和Wesley R. Barnhart (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在临床心理学权威期刊Body Image合作发表论文“Test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internalized cisgenderism, self-objectification, body shame, and mental health correlate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pantheoretical model of dehumanization: A study in Chinese transgender adults”。

标题:在非人化的泛理论模型框架下探究分析内化的顺性别主义、自我客体化、身体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针对中国跨性别成年人的研究

你知道人的性别并不只有两种吗?每个人出生时被赋予生理上的性别属性,并不一定等同于这个个体的性别认同。Facebook上对于性别的选择有56种,其中,跨性别(Transgender)指代出生分配性别和性别认同不一致的人群。值得一提的是,性别认同不同于性取向,所以,“同性恋”并不等于“跨性别”。

目前来看,国内跨性别相关的研究比较缺失,部分跨性别人群被“边缘化”,遭遇误解和歧视。不仅因为大众对跨性别的定义、囊盖范畴等了解处于初步阶段,比如,混同异装和跨性别、将跨性别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实际上,DSM-5中已经将“性别认同障碍”排除出了精神疾病范畴);并且,针对中国跨性别人群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相关的法规和社会设施(如,性别友善公共卫生间)并不完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此研究建立起一个相互了解的桥梁,并且为未来的跨性别人群心理健康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我们收集了200名跨性别被试的问卷,结果显示,内化的顺性别主义(因二元性别规范而否认、害怕承认其跨性别者经历的观点)、与身体羞耻、心理困扰、饮食失调行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呈正相关。身体羞耻间接中介了内化顺性别主义与自杀企图之间的关系,以及中介了内化顺性别主义与心理困扰、饮食失调行为和非自杀性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此外,身体羞耻间接中介了身体监视与饮食失调行为、非自杀性自杀行为和自杀企图之间的关系,以及中介了身体监视与心理困扰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基于性少数压力模型和客体化理论的整合模型下,证实了内化顺性别主义和自我客体化的经历会导致跨性别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探讨类似于跨性别社群联结、家庭支持等调节变量对跨性别人群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从而对未来反歧视跨性别教育、跨性别人群的心理咨询辅导提供理论支持。

看到这里,你对跨性别的了解有加深吗?跨性别是灵魂放错身体的天使,社会的误解和歧视,固有二元性别规范可能影响跨性别人群的心理健康。那我们每个人能为反歧视跨性别做什么呢?——尊重他人的性别认同,我们可以使用性别友好用语,慎用“变性人”等较冒犯性词语,不固守性别刻板印象,消除偏见和误解,尊重性别的多样性。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odyim.2023.05.003

公众号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