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孕妇的挑食行为和更低的生活满意度,更高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社会功能损伤有关

何金波教授与实验室成员及合作者于临床心理学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发表论文

近日,何金波教授作为第一作者,与实验室成员张心怡(研究助理)、Wesley R. Barnhart (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生)、 崔舒淇(研究助理,博士生) 、本科生刘雨田、赵雨萌、尹珺瑜、谭楚怡在临床心理学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合作发表论文“Picky eating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life satisfaction and elevate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psychosocial impairment in Chinese pregnant women”。

我们都知道孕妇的饮食对于胎儿的健康和母体的身体状况至关重要。影视作品中常常刻画孕妇妈妈面对着大鱼大肉的进补餐食,却食难下咽,百般难受的场景。其实,许多孕妇都面临着挑食的困扰,尤其是因孕期恶心呕吐而不得不拒绝特定气味或质地的食物。过去基于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的研究显示,挑食与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相关联,如营养不足以及社交隔离等等。然而,却鲜少有文章探索挑食行为与孕妇身心健康的关联。

基于这一研究空缺,本研究旨在探讨挑食行为是否与孕妇的幸福感、心理压力和心理社会损伤有关。研究采集了来自345名中国孕妇的数据,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以及分层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即使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和以瘦身为导向的饮食障碍后,挑食行为依然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压力以及与心理社会功能损伤呈显著正相关。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挑食行为可能导致单调的饮食和营养不良,增加孕期相关疾病的风险,并对孕妇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孕妇可能会因为对某些食物的恶心感到困惑和沮丧,这种心理上的冲突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同时,孕妇的挑食行为可能导致社交场合和家庭聚餐变得困难,并且影响孕妇的社交支持系统。这些可能的影响都可能带来生活满意度的下降,心理压力和心理社会功能损伤的提高。

目前,我们对孕妇的挑食行为了解甚少,后续研究可以通过纵向研究深度探讨挑食行为与孕妇身心健康的关联。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在评估孕妇的身心健康时也可以把挑食行为的影响纳入考量之中。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eat.23993

公众号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