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波教授与实验室研究助理许一诺及合作者在饮食行为研究重要期刊《Eating Behaviors》合作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实验室成员许一诺(研究助理)、宋牮闻(贝勒大学博士生)和任遥翔(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在何金波教授(通讯作者)的指导下,与合作者Wesley R. Barnhart(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生)、Urvashi Dixit(南阿拉巴马大学博士生) 、季风教授(多伦多大学)以及陈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饮食行为研究重要期刊《Eating Behaviors》合作发表研究论文“Negative emotional eating patterns in general Chinese adults: A replication and expansion study examining group differences in eating disorder symptomatology, psychosocial impairment, and emotion regulation difficulties”.
论文背景
你是否曾在焦虑、愤怒或压力巨大时,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亦或是在悲伤、烦闷时,控制饮食甚至绝食?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情绪能如此轻易地影响我们的饮食行为?今天,让我们来聊聊关于“情绪化进食”的有趣研究。你可能会好奇,什么是情绪化进食?简单来说,情绪化进食是指人们在情绪波动时,通过进食来调节情绪的一种行为。最新的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成年人的消极情绪化进食模式,并揭示了其与进食障碍、心理社会障碍及情绪调节困难之间的关系。
目前大量研究发现,食物摄入不仅受生理需求的影响,还受情绪的影响,尤其是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化进食是指人们在感到无聊、悲伤、焦虑等消极情绪时,倾向于过量进食或克制饮食。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消极情绪化饮食与典型的饮食失调症状程度较高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是典型饮食失调症(例如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重要风险和维持因素。过去的研究(He 等人,2020)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识别出四种负面情绪进食模式,但尚未在一般成年人中进行验证。最新的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成年人的负面情绪进食模式,并揭示了其与以肌肉为导向的饮食失调症状、心理社会障碍及情绪调节困难之间的群体差异。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团队在中国招募了600名成年人(50%为男性),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通过“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研究人员再一次验证了四种消极情绪化进食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模式与进食障碍症状、心理社会障碍及情绪调节困难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四种情绪进食模式 1. 非情绪化进食(Non-EE):这类人群的进食行为不受情绪影响,占总样本的19.5%。 2.情绪化过度进食(EOE):这类人群在情绪低落时会吃得更多,占15.5%。 3. 情绪化过度和不足进食(EOE-EUE):这类人群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会表现出进食过量或减少的行为,占25.0%。 4. 情绪化进食不足(EUE):这类人群在情绪低落时会吃得更少,占40.0%。
研究结果显示,这四种模式与以前的研究(He 等 人,2020 年)相同。情绪化过度进食群体和情绪化过度和不足进食群体比非情绪化进食群体和情绪化进食不足群体有更高的进食障碍症状、心理社会障碍和情绪调节困难。特别是情绪化过度和不足进食群体(EOE-EUE),他们在进食障碍症状、心理社会障碍和情绪调节困难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情绪调节困难在解释不同消极情绪化进食模式的差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消极情绪化进食及其背后的复杂机制。这也提示我们,在未来的干预措施中,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重点关注情绪调节困难,帮助那些受情绪影响较大的群体更好地管理他们的进食行为和情绪健康。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情绪进食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且了解到情绪与进食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果你或身边的人也有类似的问题,记得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哦!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atbeh.2024.10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