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性童年欺凌受害或欺凌实施与成年后饮食失调问题的关系
近日,何金波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与实验室成员王子曰(硕士研究生),崔天祥(澳门大学博士生),Wesley R. Barnhart(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博士生),季风教授(多伦多大学)和Jason M. Nagata(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分校教授) 在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ie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arly-Life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Perpetration and Current Disordered Eating in Chinese Men: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Model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简介
在中国,欺凌现象普遍存在于儿童时期,其对成年后心理健康和健康行为存在较大影响。有研究表明,经历过童年身体或心理创伤(如欺凌)的男性可能发展出补偿性厌食症或肌肉形态障碍。在中国,男孩或男性更易遭受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的风险因素,且更有可能参与针对同龄同学的传统欺凌。但目前尚不明确欺凌经历是如何与男性的饮食障碍症状产生正向关联的。
同时,同年欺凌受害者和实施者都可能存在社会适应困难、情绪调节困难和同龄人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与应对欺凌的与体重相关的态度和行为有关。
于是,本研究整合人际困难和情绪失调的理论模型,旨在考察早年遭受欺凌的经历与当前饮食障碍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招募了500名中国成年男性(18至62岁),平均年龄为30.89岁,平均BMI为22.97 kg/m2。参与者完成了评估早年欺凌受害和施暴情况以及当前情绪失调、人际关系问题、心理痛苦、体脂不满意、肌肉不满意、以瘦为导向的饮食障碍症状和以肌肉为导向的饮食障碍症状的问卷。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早年遭受欺凌的程度越高,当前的以瘦为导向的和以肌肉为导向的饮食障碍症状就越高。早年欺凌实施行为的程度越高,当前的以瘦为导向的和当前的以肌肉为导向的饮食障碍症状也越高。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上述关系。童年时期的欺凌经历以及当前的以瘦为导向和以肌肉为导向的饮食紊乱,都可以用整合的理论框架来解释。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早期欺凌经历与成年男性当前进食障碍症状之间的显著联系,还通过整合模型阐明了其潜在机制。这为我们深入理解欺凌的长期心理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强调了干预和治疗进食障碍症状时,应关注个体的早期经历和心理状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7/men0000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