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性童年欺凌受害或欺凌实施与成年后饮食失调问题的关系

近日,何金波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与Wesley Barnhart(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博士生),韩嘉仪(已毕业研究生),张毓晨(多伦多大学博士生),罗雯静(在读本科生),李宇航(在读本科生),Jason M. Nagata(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分校教授)在心理学期刊《Body Image》上发表研究论文  “Reported higher general early-life bullying victimization is uniquely associated with more eating pathology and poor psychosocial well-being in Chinese sexual minority men”。

研究简介

许多人都在儿童时期或是青少年时期遭受过欺凌(Bullying victimization)。具体来说,这是指由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实施的言语骚扰和身体暴力。性少数群体也并不例外。有纵向研究表明,这种个人早期经历对其之后的进食和身体意象障碍上具有持续性的不良影响。同时,也有横断面研究表明,在性少数群体中,尤其是男性性少数群体中,欺凌受害与较高的进食障碍、身体形象障碍以及负面的心理健康情况有关。虽然先前的研究表明,过去有关外貌方面的取笑(如针对体重和肌肉的取笑)与男性的饮食及身体意象障碍有关,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于男性性少数群体所回忆起的早年一般性欺凌受害经历与当前饮食及身体意象障碍以及心理健康情况之间的关联,人们还了解得不太清楚。另一个重要局限在于,欺凌方面的文献主要涉及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群,针对非西方文化背景人群,如中国人群,进行研究的情况十分少见。实际上,中国的男性性少数群体可能面临着更为突出的性少数群体压力源,比如遭受更严重的污名化。针对中国性少数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性少数群体身份与更多面对面欺凌受害经历、网络欺凌经历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在中国成年性少数群体男性的早年生活中,欺凌受害经历可能也是一种较为突出的情况,并且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因此,为填补这些研究空白,我们探究了中国性少数群体男性早年一般性欺凌受害经历与当前饮食及身体意象障碍以及心理社会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我们提出假设:在中国性少数群体男性中,在排除包括过去外貌取笑等潜在协变量的影响后,早年一般性欺凌受害经历程度越高,其当前饮食及身体意象障碍可能越严重,心理社会健康状况也可能越差。

研究方法及结论

我们对中国性少数群体男性(N = 433)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早年一般性欺凌受害经历、过去的外貌取笑情况、当前以瘦为导向和以肌肉为导向的饮食及身体意象障碍、以及当前心理社会幸福感通过相应量表进行了评估,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分层线性回归检验了研究假设。结果表明,在排除协变量(如年龄)和过去的外貌取笑因素后,早年一般性欺凌受害经历对所有结果变量都解释了显著且独特的方差。具体而言,早年一般性欺凌受害经历程度越高,就越与当前更多以瘦为导向和以肌肉为导向的饮食及身体意象障碍,以及更差的心理社会健康情况相关联,这也与西方背景下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的发现表明,在中国性少数群体男性中,早年一般性欺凌受害经历是当前饮食及身体意象障碍和较差的心理社会健康情况的一个显著的正相关因素。未来以性少数群体压力为理论背景开展的研究或许有助于解释早年一般性欺凌受害经历与各种不良健康结果之间的关联。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odyim.2024.101808

公众号推文链接